完善供需体系 统筹化解“卖难买贵”
最近一个时期,在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规律的作用下,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其叠加效应影响,蔬菜价格居高不下。2月份(至2月20日),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5.73元,较上月均价上涨10.8%,月环比缩小3.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高17.4%,创近十年同期新高。23种蔬菜价格环比上涨,其中,大白菜、洋白菜、大葱和胡萝卜等4种上涨超过30%,黄瓜、韭菜、西葫芦、豆角和平菇等5种蔬菜价格环比小幅下跌。
菜价品种分化、产销逆向,供应成本增加
消费行为引导蔬菜价格分类分化。鉴于近期疫情防控形势,表现在蔬菜消费行为上,城乡居民更倾向于集中购买、多种搭配,买易储存、放得住的品种,延长买菜时间间隔,在外就餐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变化使得耐贮藏类蔬菜需求量相对增加,价格上涨;而价格水平偏高的反季设施蔬菜,需求量相对减少,价格随之下跌。从蔬菜主产省山东2月12日蔬菜产地价格和2月7日的比较来看,白菜、蒜薹、马铃薯和大蒜等耐贮藏类蔬菜分别上涨15.4%、15.0%、8.0%和1.4%;而黄瓜、茄子和西红柿等设施类蔬菜分别下跌35.7%、13.3%和0.6%。
产地、销地蔬菜价格逆向而行。一方面,产地蔬菜价格低迷运行。疫情的发生发展具有偶然性、突发性,而蔬菜的生产供应却是常态化、预期化,二者叠加耦合的结果,导致了今年春季蔬菜主产区价格低迷,如冬春“南菜北运”的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以及设施蔬菜的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个别产地供应端出现滞销卖难现象,甚至无人收购、烂在地里。同时,据监测,全国冬春蔬菜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左右,气温略高于往年,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增加。另一方面,销地蔬菜价格高企波动。当前,各级各地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销地充分利用初春气温回暖、利于蔬菜生长发育时机,积极开展蔬菜生产供应自救,同时核准发放跨区域“菜篮子”应急物资调拨证明,拓展“外菜”进城渠道,但是销地消费端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自1月16日以来,全国蔬菜批发均价保持在每公斤5元以上。
蔬菜供应链各个环节成本有所增加。首先,人工费用上升。蔬菜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田间管理、采摘、分选、整理、搬运等过程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而疫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流动,使蔬菜劳动力供不应求,人工成本上升。其次,运输成本增加。面对当前蔬菜供需脱节的矛盾,产销两地政府及其部门、企业积极行动,如北京新发地、河南万邦、深圳海吉星等企业主动对接产地。但是,由于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差异性,长途运输可能染疫的风险,以及运输途中各种不确定性等因素,部分蔬菜贩运司机不愿意出车,运输难度增加,运输成本上升。最后,加工效益降低。有的地方由于人手缺少、雇工价高、运输困难等原因,暂停了一部分蔬菜的采摘收获,关闭了一些蔬菜加工厂。
预计菜价短期高企,3月份季节性回落
短期来看,蔬菜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预计延续至3月上旬;正常年景下,一般春节过后,菜价即进入下行通道,而今年蔬菜高位波动运行时间将比往年延长40天左右。稍长时间来看,进入3月中旬以后,气温回升,有利于蔬菜产量形成,蔬菜地产地销将成为主导产销模式,疫情防控态势也必将根本好转,在季节性波动规律作用下,菜价回落成为必然趋势,但回落幅度可能偏大。
综合施策,促进产销有效对接
针对蔬菜产销形势预测分析,结合当前疫情防控中的陆续复工,蔬菜集团性消费不断增加,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促进蔬菜产销有效对接。首先,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畅通蔬菜等农产品以及农资物流,保障民生和农业生产有序推进,防止出现人为蔬菜运输“堵塞”。其次,统筹化解“卖菜难”和“买菜贵”之矛盾,引导有条件的加工销售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扩大蔬菜等鲜活农产品收购、投放,针对蔬菜滞销卖难拨付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鼓励建设蔬菜冷藏保鲜设施设备,鼓励拓展电商销售供应途径,匹配模拟蔬菜产销信息撮合。最后,科学安排蔬菜区域性生产供给,从本次疫情防控战中吸取教训,统筹规划蔬菜供给的合理运输半径,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产地销与适度运输相结合的蔬菜供需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张晶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孔繁涛)
免责声明:中广食安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