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省市投资85亿建立71家分公司 娃哈哈创业扶贫坚持了33年

2020-06-09 17:52:23来源: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婕 视频 杜雪梅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不到三年,57岁的陈小刚就要退休了,偶尔想起往事,依然很是感慨,“当年酒厂濒临破产,要不是宗总及时出手,哪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陈小刚记得很清楚,1994年12月28日这一天,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了。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小厂,到转身成为价值数百亿元的饮料帝国,比起冷冰冰的增长数字,宗庆后更喜欢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比如,娃哈哈多年来坚持扶贫反哺社会。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从涪陵开始,截至2019年底,先后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17个省市,投资85亿元建立了71家分公司,直接吸纳当地人口就业近13000人。通过产业扶贫、对口支援、捐助资助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娃哈哈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互结合,相互成就的特色之路。

  90年代中叶,国家启动了三峡移民计划,位于库区的涪陵糖果厂、罐头厂和酒厂,已经陷入破产边缘,千余工人面临下岗回家。

  当年刚满30岁的陈小刚也是其中一员。

  “相对涪陵糖果厂、罐头厂,酒厂的效益还算好的,起码每个月的工资还发得出来。”陈小刚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自己18岁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开始在涪陵酒厂工作。到了94年,已经升任质检科科长的陈小刚,一个月的工资是180块钱左右。

  听说娃哈哈要来收购,陈小刚和同事们都很高兴。“当时的情况是,如果真的企业破产,我们就只能买断工龄回家了。”陈小刚说,要知道,娃哈哈可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当时有句广告语传遍全国:‘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更让陈小刚感动的是,那段时间,宗庆后经常来看大家,从考察规划,到建厂房宿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天还没亮,宗总就从重庆坐船到涪陵来,晚上再回到重庆,接着开会。这么远赶来支持我们的工作,当时的工人们看着也很有感触。”陈小刚告诉记者,其实在当年11月,涪陵公司正式成立之前,大家就在积极生产了。“没日没夜拼命干,不好好工作怎么对得起他们。”

  1994年,娃哈哈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建设”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娃哈哈以“移民任务与移民经费总承包”的改革思路,兼并了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组建娃哈哈涪陵有限责任公司。并自压担子承诺4年内娃哈哈不分红,保证使涪陵公司的净资产达到1.56亿元,即实现净利润7560万元,否则娃哈哈负责赔偿不足部分的70%。

  陈小刚说,不仅老板亲自做表率,更重要的是,娃哈哈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当时公司提出的第一个口号是:多劳多得,只要努力,工人的工资都可能比干部多。所以大家的积极性相当高,很快我们就成了涪陵当地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

  一个月后,陈小刚拿到了第一个月工资:300多元。之后没多久就是春节了,陈小刚没想到,竟然拿到了久违的年终奖,还是一笔巨款,800块钱。“没记错的话,最少的也有500块钱,怎么形容这笔钱有多巨呢,这么说吧,当时猪肉一斤不到2块钱。”

  数据显示,娃哈哈涪陵公司成立三个月即扭亏转盈。1995年,涪陵公司投产第一年就创产值6649万元,利税813万元,其中利润403万元。此后,各项指标又以连年翻番的惊人速度大幅增长,1997年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

  截止2019年底,涪陵公司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0.4亿元,实现利税19.45亿元,跻身重庆市十五强企业行列,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和西部对口支援中的明星企业。

  “这个房价高企的年代,我们员工甚至都还可以分到福利房。”陈小刚感慨,与其说是大家在为老板打工,不如说是老板在为大家打工。

  销地产战略,给中西部“造血”,娃哈哈走向全国

  “当时涪陵的条件很差,工人们很久没开工,厂里电都断了。我把所有的中层干部都叫过去考察,没一个人赞同。”之所以顶住压力,选择不放弃,宗庆后的初衷也很简单,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

  “东部发展了,但西部不能发展的话,全国也不能得到很好发展。”

  “收入提高了,自然就好管理了,跟当年我们兼并杭州罐头厂很像。四川人真正要干起活来还是可以的。”说起在涪陵投建的第一个工厂,宗庆后轻描淡写,言语轻松,但背后的辛苦与压力却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娃哈哈开始走向了全国。与此同时,更多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杭州,学习、培训,这里面就包括33岁的藏族小伙阿旺。

  阿旺告诉记者,加入娃哈哈之前,自己是一名派出所协警。

  “西藏娃哈哈是2010年成立的,我算是第一批员工。第一个月收入就是2000多块钱,是之前的两倍还多。”阿旺告诉记者,收入提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展空间很大,工作氛围好。

  阿旺亲眼目睹,在西藏,娃哈哈产品销量越来越好,去年厂里还新增了一条生产线,与此同时,所有员工的工资待遇越来越好,感觉不出来累,都在很努力工作。

  在娃哈哈这10年里,阿旺从公司的一名保安蜕变成了经警组长兼工会主席,结婚生子,有房有车更有归属感。“最近开始充电,在上会计学的课程,希望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阿旺来杭州参加娃哈哈三十周年庆典表演,最后一排从右往左数第五个就是阿旺。

  能够克服各种语言、风俗、地域差异,并迅速实现扭亏为盈,秘诀到底是什么?

  宗庆后告诉记者,首先,在选人用人上,宗庆后完全摒弃地域观念,大胆使用当地干部,通过经营管理思想的引入、技术技能的培训及当地干部的培养,转变思想观念,使扶贫企业真正成为当地人自己的企业,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外,流水线上先跑起来的必须是娃哈哈的明星产品,如娃哈哈AD钙奶、娃哈哈纯净水等。同时,产品在销售区域组织生产,在当地销售,能极大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了销售环节。

  成熟的产品、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市场,辅以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打开市场。

  自涪陵开始,过去这些年,宗庆后带领团队“西进北上”,就地设厂的战略步伐越迈越大,将娃哈哈做成了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企业。其中,不乏四川广元、湖北红安、西藏拉萨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娃哈哈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05年8月4日,宗总视察内蒙古新项目施工情况。

  截至2019年底,娃哈哈集团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17个省市,投资85亿元建立了71家分公司,占总量的近四成;并全部实现当年投产,当年取得效益,成为当地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直接吸纳当地人口就业近13000人。

  此外,娃哈哈还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其他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办厂。

  2009年,全国工商联组织60多家全国知名大型企业到西藏拉萨投资考察,娃哈哈是其中唯一一家投资的企业。

  阿旺告诉记者,西藏娃哈哈是落户拉萨经济开发区最早的三家企业之一,其他两家分别是当地的藏药厂和青稞酒厂。在建厂过程中,西藏娃哈哈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迅速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和西部对口援藏的明星企业,并对其他企业后续的援藏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现在,拉萨经济开发区分成AB两区,仅A区就有上百家企业。

  下一步要给员工涨工资,二次创业也不忘小家、大家、国家

  在国内的民营企业中,娃哈哈是较早一批践行产业扶贫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以产业扶贫为中心,娃哈哈的扶贫实践从对口支援、教育扶贫、农业扶贫、捐资助贫等多方面纵深开展。

  自2000年杭州市第一次举办“春风行动”以来,娃哈哈便积极响应,目前累计捐款10460万元。

  教育扶贫方面,从捐资建设基础设施、设立奖学金到加强教育扶贫投入,在娃哈哈6.2亿元的累计公益捐赠中,对教育事业的资助已达3.3亿元。

  此外,作为食品饮料企业,娃哈哈与三农一直保持着良性互动。从30多年前生产第一只产品 “儿童营养液”开始,所用原料枸杞、莲子、胡桃、红枣等均为农副产品,33年累计采购各类农副产品价值超535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50余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这样的扶贫,无疑是一种双赢。一方面,解决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提高了知名度、美誉度,为娃哈哈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你看,这是我们大健康板块的最新产品刺梨C,原料就产自杭州对口支援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口感挺好,而且维生素C含量很高,这样子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宗庆后告诉记者,眼下,娃哈哈正在积极打造专注大健康产品的电商平台康有利,在新的赛点上,娃哈哈依然无畏艰难。

  宗庆后透露,目前生产基地已落户乔司,未来发展顺利的话,也会走出浙江投资办厂。

  在宗庆后的计划中,下一步,还要给员工加工资。

  “前段时间中央发文要求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我的理解是,增加他们的收入,拉动内需,国家经济才会更好的发展。”宗庆后解释,我国拥有4亿的中产阶级,他们的消费支撑了以往的高速经济发展,现在如果能把剩下10亿不太富裕的一线劳动者人群的消费拉动起来,GDP又可以增长不少。

  多年来,宗庆后带领娃哈哈高速奔跑,不断创新。而家文化始终不变。

  在娃哈哈的官网上,是这么表述“家文化”的:娃哈哈奉行“家”文化,即通过照顾好员工这个“小家”,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来发展企业这个“大家”,在凝聚“小家”和发展“大家”的基础上,竭尽全力履行社会责任,报效国家。

免责声明:中广国际视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