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藏区垃圾暴增:牦牛误食塑料袋胀死,藏民徒手攀悬崖清扫

2020-08-24 16:13:57来源: 萤火计划-腾讯新闻

尼玛康珠和村民在318国道路边捡垃圾

7月,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鲁朗镇,疫情后的旅游旺季如期而至。

鲁朗镇东巴才村的村民,迎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候,同时他们还要“接待”游客们带来的大量垃圾。

川藏线上来往的游客们,常隔着车窗,看到这样的场景:在路边、草地、山沟,甚至悬崖边,一群当地人走走停停、弯腰、攀爬、拾取……将地上的垃圾打包带走,继续前行。

东巴才村的村民们有时也困惑:这一项工作,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一只塑料袋,可能害死一只牦牛

东巴才村的村民已经习惯,从海拔约3400米的村子,到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山口,每月往返捡拾垃圾的日子。5月疫情缓解后,进藏游客增多,尤其是自驾人群。公路两旁绿化坡道下,散落着游人留下的各种生活垃圾。

捡垃圾是个苦活。谁去捡,什么时候去,村长多吉次仁手上有一张排班表,“强制要求每个村民参与”。多吉次仁也很无奈,“但必须这样干,这是关乎全村生计的大事”。

东巴才村所在的鲁朗小镇,有“西藏江南”之称,景色优美。川藏线为这里带来了数量众多的旅客,带来了收入,也带来了困扰。

东巴才村牌坊

随着旅游开发,游客增多,以及经济的繁荣,鲁朗镇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318国道沿线。

垃圾多了,不光是有碍观瞻,影响环境,也会给村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首先是牦牛误食垃圾致死事件增多。一头成年牦牛价值1万元以上,小牦牛也在5千左右,它们是村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牦牛如果误食垃圾,可能一两年后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腹胀,而此时已难以救治。“剖开肚子,才发现里面塞满了垃圾”。

一只牛在吃放在小溪边的糌粑,但也可能误食包装袋

除此之外,垃圾破坏环境,对当地旅游业造成影响,也会间接影响村民们的收入。

2020年7月,东巴才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公示名单,荣誉和名声来之不易,需要大家一起捍卫。

为了保障景区环境,村里160余人,除了学生和必须留下来忙农活的家属,其他人都被组织起来捡拾垃圾。

捡垃圾既费体力又费时间,如果没有奖罚分明的制度,恐怕难以延续。

于是村长规定,双联户分为3组,加上1组党员,按照排班轮流工作,无故退出者罚款300元。如果拒绝缴罚款,年底门票分红将适当减少。

尼玛康珠拾取垃圾已多年

尼玛康珠今年34岁,东巴才村双联户的户长,也是垃圾捡拾活动最早的组织者之一。

她说,村民们知道捡垃圾的重要性,少有不配合的情况,但周围其他几个村子,还未形成管理制度和风气。

扔很简单,捡却很难

东巴才村的村民夜以继日地捡,但新的垃圾总会出现。

“换做是我,就做不出这样的事,这么漂亮的景色,把垃圾扔在这里,怎么能忍心呢?”尼玛康珠说。

色季拉山山口在村民的捡拾下变得干净

夏天农忙时,康珠的丈夫和父母要放牛、干农活,她代表家庭去捡垃圾,她有时也感慨:“捡垃圾比干农活还累。”

20公里的路程,光徒步就至少需要6小时。多数时候,还要爬到围栏以外的树丛中,拨开层层叠叠的绿植,才能将垃圾捡拾干净。

东巴才村村民深入树丛中捡垃圾

最危险的地方是一处观景台。

俯瞰下去,超过60度的陡坡令人却步。村民攀着树,从山体侧边下去捡拾垃圾,全部的安全措施,就是身上的一条绳子。6年间,不时有村民因为捡垃圾受伤。

图为观景台的悬崖

村干部扎西也是捡垃圾队伍中的一员。他最怕堵车,因为游客总在堵车时乱扔垃圾,车堵了多远,村民就要捡多远。

如果遇到冬天下雪或夏天下雨,捡垃圾更是一件困难的事。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除了氧气瓶、食品包装袋等常见垃圾以外,大量的医疗垃圾,时不时也会出现:纱布、一次性口罩、形形色色的试剂瓶,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恶性的垃圾倾倒。

国道旁发现的医疗垃圾。

扎西曾捡到过一沓服药袋,上面印着“某某电力医院”。“我都没听说过这家医院”,扎西想不通为什么,只是摇摇头,把垃圾装进麻袋。

“不再是孤军奋战”

从2015年起,“美丽公约”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参与,让村民们感到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

“美丽公约”公益组织致力于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由它发起的“擦亮天路”活动,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帮助村民清理进藏公路沿线垃圾。

志愿者在各个村子开办宣讲会,向当地村民介绍了许多方法,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

尼玛康珠正在向游客派发环保袋。

尼玛康珠平时在色季拉山口卖特产,摊位在景区附近。

经过“美丽公约”志愿者的指导,她在工作之余会将“美丽公约”派发的环保袋,免费送给经过的游客。

据康珠观察,自驾游乘客乱扔垃圾的比例,远高于骑行者。因此,她在派发垃圾袋时会侧重给自驾游乘客,还用藏语提醒当地向导注意环保。

“不管是游客,还是当地人,都不该乱丢垃圾”,康珠说。

牦牛啃食着地面的垃圾。资料图

康珠也常提醒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不要把垃圾扔到野外。

当地有将废弃衣服放到山顶的旧俗,据说是为了离天空更近。康珠劝说老人改掉了这个习惯。

每次捡满一卡车的垃圾,村民就将其运到镇上的垃圾压缩转运站。由于运输成本高昂,几乎所有垃圾都被就近掩埋或焚烧,垃圾始终没有离开西藏。

鲁朗垃圾压缩转运站

塑料垃圾需要300年才能降解,若处理不当,将污染水源。

青藏高原是除了南极和北极外的“第三极”,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如果水源地被污染,下游都会遭殃。

但庞大的游客数量让环境保护变得棘手。仅2019年,西藏自治区就接待了约4000万人,也是这一年,当地产生的垃圾达到13.4万吨。

如果按一个空矿泉水瓶子重18g来算,2019年当地就产生了20.8亿个塑料瓶垃圾。

隐藏在318国道旁边树丛里的垃圾,并没有因为人流量下降而明显减少

村民与志愿者在坡道捡垃圾。

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垃圾三分之二都可以被回收利用,却因为当地处理垃圾能力有限,被焚烧或填埋。

如果垃圾不被留在西藏,而是带回内地,就可以被回收利用。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美丽公约”摸索出了“守护第三极——0.5元计划”。只要捐0.5元就可以把一个饮料瓶运出西藏,回收到内地,循环使用。

美丽公约志愿队正在进行垃圾分类和协助转运

如今,受疫情重创的旅游业正在逐渐回暖,前往西藏的游客越来越多。同时,保护环境的任务也显得任重而道远。

美丽公约在西藏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并开始垃圾分类,建立起了简易的分类存储点。

美丽的鲁朗小镇

志愿者和当地村民,都是环保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像东巴才村这样有组织捡垃圾的村子仍然是极少数,其他地区的原住民依然欠缺公益意识。

因此,“美丽公约”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帮助村民一起,让西藏回到最初的圣洁美丽。

免责声明:中广国际视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