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美食应从味蕾深入心灵
国家博物馆的“如意糕”“四羊方尊”巧克力,颐和园的“颐和一盒”月饼礼盒,圆明园荷花雪糕,玉渊潭樱花雪糕,四川的“青铜面具饼干”,上海的“董其昌下午茶”,广东的“粤光宝盒”……在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文创热”中,文创美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而且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其他文创产品相比,文创美食更接地气,受众更加广泛,也因此而成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又一创新手段。
纵观当前比较受欢迎的文创美食,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偏重于“形”,也就是把文物的独特器型复制为美食的外观。比如“如意糕”以“乾隆御题如意”的端首为主体造型,表面浅浮雕两条水中跳跃的鲶鱼;“四羊方尊”巧克力的造型则来自于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另一类偏重“意”,即结合文化活动研制的别具特色的食品。比如“董其昌下午茶”,就是配合上海博物馆“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推出的根据董其昌画风拉花的咖啡,以及特制茶点。而不论哪一种类型,都充满文化气息,带给人独特的感受。不过,毋庸讳言,当下也有一些文创美食“中看不中吃”,外观虽然精巧,但是口味一般,或者含糖含脂量过高,不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习惯甚至食品卫生基本指标;另有一些则“中吃不中看”,打着文创的名头,却制作粗陋,或者跟风抄袭、缺乏创意,丧失应有的文化内涵。
文创美食,顾名思义,必须是文创和美食的结合体。其中,文化是灵魂,美食是载体,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把二者更好地统一起来呢?笔者以为,首先应明确并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文创食品是名副其实的“进口”货,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尤其少年儿童往往更容易被文创美食吸引,食品安全不可不慎,必须严格遵守卫生标准,并在包装上标明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让人们看得舒心、吃得安心。同时,还应坚持文化的标准,加强创意开发,提升食品的文化附加值,做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在这方面,应特别突出文物或文化活动中最闪亮的特征。不管是一个蛋糕、一块巧克力,还是一支雪糕、一根棒棒糖,它所能承载和表现的文化因素都受到材质和体量的限制,既不可能像文物原型那样细致入微,也不可能像影像资料那样周到全面,那么,就必须抓住文物中最精华的局部或元素,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进行放大、组合甚至夸张变形。
此外,文创美食的“在地性”和“叙事性”的也不容易忽视。比如,仅从制造工艺而言,荷花造型的冰激凌并不难做。然而,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荷花池畔,一边欣赏绽放的古莲,一边品尝这款冰激凌时,与在家里的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获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圆明园的历史以及如园遗址古莲子的传奇故事,营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情境,让品尝美食的行为变成了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身体感知。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承既需要知识化的理性认知,更需要情景式的身体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创美食只有超越器型的简单复制或对文化概念、意象的“贴牌式”生产,结合特定的场所和情境,自觉融入文化叙事,变成一款有故事的食物,才能从捕获味蕾到走入心灵,更充分地彰显文化基因的魅力,产生更强大和持久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中广国际视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