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进京接受嘉奖!他把小蘑菇种出大名堂,联农带农共同致富
七一前夕,来自金山区廊下镇的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林根,再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嘉奖,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陈林根是廊下镇食用菌产业的带头人,构建了绿色循环发展、合作社联农带农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三赢”新模式,曾于2020年11月24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有“蘑菇小镇”美誉的廊下镇,种植食用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是上海市食用菌的主产区之一。目前,廊下镇共有蘑菇生产单位28家,其中合作社15家。2020年,全镇蘑菇年产量9299.73吨,一产年产值10205万元,一二产总产值28205万元。主要产品为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等,其中双孢蘑菇产量占上海地产蘑菇的90%。
从传统种植到工业化绿色生产
在廊下镇,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蘑菇房”远近闻名,这里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荷兰双孢蘑菇智能化控制设备和技术,并结合金山水稻秸秆较多的情况,对蘑菇培养料工艺进行了改进,引入“二次发酵”技术,成为传统蘑菇种植工厂化绿色生产的先驱。
“过去我们也是传统草棚种植模式,一年只能种一茬,不仅产量低而且人工成本高。2014年我们进行工厂化转型,对蘑菇种植采用恒温、有氧、智能化控制,不仅降低了成本,产量也大幅度提升。”陈林根告诉记者,传统蘑菇种植每年产量在9公斤/平方米,实行工厂化种植后,每年产量可以达到400公斤/平方米,“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从二次发酵提升到三次发酵,每年可以种11茬左右,发菌时间相比二次发酵技术缩短了一半。”随着生产效益的提升,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前前后后已经扩建了6次,预计今年8月,该合作社双孢菇生产基地二期项目也将建设完成。
陈林根在菇房
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另一特色在于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据了解,该合作社培养料来源于回收的“水稻秸秆”和“鸡粪”的再加工,而生产蘑菇后废弃的培养料还可以作为农业肥料还田。“目前我们每年收购的稻草量在8-10万亩,预计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稻草收购量每年将达到20万亩左右,生产后可利用的有机肥年产12万吨左右。”陈林根说。
作为党支部书记,陈林根结合产业特点,致力于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造合作社党建研学基地,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作用。党建引领下的合作社,解决了传统的人员分散、产品品种单一、信息缺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陈林根实施以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战略,把发酵好的三次培养料供应给农户,并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及人员辅助,产品托底,手把手带动农户一起种菇致富。
从先富起来到带动菇农共同富裕
上海金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继业是廊下镇山塘村村民,原先在山塘村和南陆村种有草棚蘑菇。从提篮叫卖的蘑菇小贩,到传统草棚蘑菇种植,再到工厂化蘑菇种植,沈继业经历了蘑菇行业的“前世今生”。“跟着陈林根一起干,我们普通菇农有盼头,更有甜头。”沈继业告诉记者,以前蘑菇的培养料是江苏连云港运过来的,现在可以直接从联中采购三次发酵培养料。“以前的培养料35天出菇,用联中三次发酵培养料只需18天就可以采收第一茬蘑菇,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我们蘑菇的产量也上去了。这样一来,还省了从外地运料的成本,对菇农来说是件大好事。”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上海明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明云。从2017年开始进行工厂化改建,到2018年改建后的合作社正式投产,蘑菇产量从过去的9公斤/平方米,跃升到300公斤/平方米,当年就获利50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不仅让陈明云信心大增,更让他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现在这里有6间工厂化菇房,接下来还会继续扩建”。
通过统一提供基质料(培养料)、统一生产模式、统一技术指导,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三五牌”产业化联合体,即农户投入500万(其中财政扶持70%,自筹30%)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年产值500万元,年收益50万元,构建了绿色循环发展、合作社联农带农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三赢”新模式。
在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领下,廊下镇一个个“蘑菇房”接连成片,成为全新的“蘑菇小镇”,已吸引30多家食用菌企业落户,推动蘑菇产业从传统种植迈向工厂化栽培,并不断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数据显示,目前全上海每天消费近200吨双孢蘑菇,其中25吨来自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天早晨,新鲜采摘的联中蘑菇,通过超市、电商、批发商等渠道,源源不断地送达上海市民的餐桌……
免责声明:中广国际视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