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亿亩:耕地保有量实现规划目标

2021-08-27 09:24:49来源: 光明日报

历时3年,21.9万调查人员参与,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日前,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我国陆地国土的利用现状。

  《公报》显示,2019年年末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根据《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确定的“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8.65亿亩,203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8.25亿亩”,从全国层面看,我国耕地数量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保有量目标。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掉以轻心

  耕地保护关乎粮食安全,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拥有耕地191792.79万亩。其中,水田47087.97万亩,占24.55%;水浇地48172.21万亩,占25.12%;旱地96532.61万亩,占比50.33%。与2009年年底发布的全国第二次国土调查数据成果相比,有一处明显变化——全国耕地这一地类减少了1.13亿亩。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广华分析,在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他指出,数据显示,过去10年的不同地类转换中,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园地的情况,也有林地、园地流向耕地的情况。林地具体包括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等,园地则包括果园、茶园、橡胶园等。但从结果来看,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

  调查显示,这些耕地流向园地等农用地时,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本次“三调”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标注。王广华透露,调查显示,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经济和社会成本。

  王广华表示,作为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从“三调”数据看,“只要统筹安排,严格管控,我国完全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护方面,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他介绍,下一步,我国将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局部布局不合理

  “三调”结果同时显示,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国土利用和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稳定。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留华介绍,2009年以来,10年间,我国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但也要看到,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而又有2.17亿亩上述地类流向耕地,一些地方还暴露出生态建设的盲目性、生态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本次“三调”发现,全国有880多万亩坡度为25度以上的林地被开垦成了耕地;而同时,又发现有1.8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被种上了树,其中有6200多万亩是坡度为2度以下的平地。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新增乔木林地4900万亩、灌木林地1.8亿亩;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约6500万亩草地流向了林地。“以上这些与自然地理格局不相符合的做法,既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又影响国土绿化成效长期巩固。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朱留华说。

  记者了解到,对上述发现的问题,自然资源部将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并在“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上,科学安排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生态退耕、国土绿化任务。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

  在城乡用地方面,《公报》显示,我国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52959.53万亩。其中,城市用地7832.78万亩,占14.79%;建制镇用地7693.96万亩,占14.53%;村庄用地32903.45万亩,占62.13%。王广华指出,调查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达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总体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

  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从“三调”数据看,城镇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村庄用地总规模达3.29亿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潜力较大。“这些正是我们今后推动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的着力点。”王广华说。

  他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决定了土地供需矛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着力提高用地效率。在具体措施上,应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城镇建设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之内。同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着力推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积极盘活农村存量用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新上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此外,还要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培育节地模式和节地典型。

责任编辑;李晨

声明:中广国际视讯对文中述、点判断保持中立,不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任。网站转载传图片或文字的知如有侵犯,通知我,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